English

构筑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模式

1998-08-12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本报通讯员 刘俊浩 我有话说

郑国瑛,男,1937年生,195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。曾任石河子农学院水利系主任、院长,石河子医学院党委书记等职,1996年7月任石河子大学首任校长。长期从事农田水利、企业管理研究以及高等教育管理,发表论文20余篇和著作多部。现为新疆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、《新疆农垦经济》编委会副主任委员。

面对新世纪,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如何确立?石河子大学校长郑国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应以新的发展观透视现行的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,寻求科学教育与人才教育的融合,使学生既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,又树立起适应当代生活的文明观和价值观。

郑国瑛认为,目前在高等教育中出现了以下值得注意的问题:重视知识、能力的培养,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;重视有形课程的作用,忽视育人环境的建设。因此,有必要作战略调整,构筑起全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校育人机制。如何进行战略调整?石河子大学正在做积极探索。这所有着光荣军垦传统的大学,是于1996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,由石河子农学院、石河子医学院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专科学校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师范专科学校等4所院校合并而成的一所兼有农、医、工、经济、文、理、教育等学科,在校生11000名的综合性大学。郑国瑛说,新组建的石河子大学坚持“大综合、新机制、有特色、高质量、高水平、高效益”的办学思路,不断更新教育内容,促进多学科交叉、渗透、融合、协调发展。强化素质,加厚基础,拓宽专业,培养学生既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能力,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;既能正视挑战,参与竞争,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。为此,要逐步构筑与之相适应的办学体制、管理体制、招生与就业体制等,调整专业结构,加强教学内容、课程体系、教学方法的改革。

针对分散办学时人文社科专业力量薄弱的现状,石河子大学正积极创造条件,增加人文课程的比例,逐步推进理科类、工科类专业的调整。拓宽专业面,将人文学院、农学院、医学院、工学院、经贸学院、师范学院、成教学院建成与国际接轨的有实力的教学实体;建成一批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和优秀课程,重点放在对人才培养影响巨大、涉及面宽的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群。促进各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,让学生跨院系、跨学科、跨专业选修,攻读双学位,培养一大批基础扎实、宽厚,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专业训练(或学术熏陶)的复合型人才,增厚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,以提高人才对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能力。

郑国瑛认为,应面向社会,面向未来,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于一体,融知识传授与道德培养于一体,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。石河子大学先后两次利用世行贷款引进具有世界水平的仪器设备,建立了图书情报信息中心、计算机中心、生物技术中心、电教新闻中心、食品研究开发中心等。建立起3万亩的实验农场,机械化工实习工厂、图书馆藏书达73万册,内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藏书点,是新疆首批科技查询定点单位。坚持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,实施“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”,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。在校内,组织各种文学报告会、艺术欣赏讲座、历史研讨班、哲学辩论台、时事发布会等,并让学生走向社会,参与“青年志愿者”、“讲文明,树新风”、“见义勇为事迹报告会”等活动,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